Bell_叶世知

近来发觉自己是话唠(T▽T)
人生是十分认真地专注于博爱挑剔与作死。

论文炼与维特根斯坦的相容性

  • 本文的目的主要在解决两件事情:

  1. 论证与解释文炼世界观(主线剧情中提及的书与现实的世界)的合理性。

  2. 使我和我的非洲朋友在开箱子的非气缭绕中愉悦。

  • 存在对于主线剧情的剧透,部分翻译感谢:【自翻】文学奇谭

  • 如题所说,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来自维特根斯坦(有时简化为维氏或老维)的两本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因为内容的关系,对于前者的倚重远超过后者。因为引(我)用(很)量(懒)的关系,文中提及其他哲学家的著作均不标出,有兴趣自行探究。

  • 我流哲学,我流解释。在明白前两点的基础上,欢迎来与我讨论。



  1. 论证与解释文炼世界观(主线剧情中提及的书与现实的世界)的合理性。


1.1. 先要说明为什么这个命题是有意义的。直观看过去,文炼世界观已经存在且被大部分玩家所接受,那这个命题看起来十分没有意义。但是,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3=1+2是一个很简单的算式,谁都知道它的存在,但是证明它依旧是有很大意义的。同样这个命题(文炼世界观是合理的)也是有证明的意义的,不是因为它存在并且被接受,它在理论上就理所当然是合理的。


1.2. 文中主要的论证方法是证明文炼世界观(主要来自主线描述)与维根斯坦哲学和我们所处的人类世界的同一性。通过证明文炼与维根斯坦哲学(基本合理描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同一性来证明文炼世界是一个我们认知中合理的世界。(注:虽然我热爱老维,但是……老维说的全部都对吗?并不是的。老维的大部分学说都被各种反驳,其中最大的拆台者就是他自己。然而即便是这样,从设定的符合度来看,文炼的脚本要是没看过老维我总觉得我就可以娶到那谁。)


1.2.1. 要论证这个问题,主要分为3+1个部分,分别为:文炼中的现实世界部分,文炼中的文学世界部分,以上两个世界的对应部分,加上最后一个杂项部分。


1.3. 从最简单/坑爹的部分开始:文炼中的现实世界。根据官方的说法,文炼的现实世界与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并不同,且不是单纯的时代不同。文炼中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科技发展到炼金术去了的现实世界,具体为什么这样的世界可以成立并且容许司书与文豪与馆中一众人员瞎折腾,请参考本文的下一篇《论文炼与Steins;Gate的相容性》(说了坑爹咳。其实并不是因为没写完,只是放在这里篇幅实在太长了)。此处请将这一点作为前置条件:在文炼的世界中,合理存在一个与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有时代和炼金术的差别的现实世界。


1.4. 重点需要论述的在于文炼中的文学世界。根据主线剧情中现有提及的对文学世界的描述,可以总结出如下定义:文炼中的书/文学的世界是一个①与现实世界不同却可以通过某项通讯设备相互感应的②在其中感情的精神能量体可以具象化的③由人类社会中的普遍共通的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心象构成④独特于文学的⑤抽象后中心在于概念的一个世界。其中①将会在文学和现实世界的对应部分说明,余下②③④⑤可以简化浓缩为:由大众的普遍理解构成,精神能量体(概念)可具象化的文学世界。如下就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来证明为什么这样的世界可以合理的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中。


1.4.1. 首先为什么可以建立一个由可抽象的概念来构建的文学世界。文学究其组成和本质,是语言。那何为语言?在维特根斯坦哲学(如下称维氏哲学)中,语言有先后两种不同的定义。这里先说第一种在《逻辑哲学论》里的定义。在《逻》中,语言是结构化的、可拆分和细究的。语言被依次拆分为(箭头后为箭头前的组成部分):语言→命题→基本命题→名称。看起来一大串专有名词,但其实Aka在主线剧情中对玩家说的是一个东西。Aka与辰酱与织田作加上玩家谈论“苹果”,在这其中:

“苹果”是“名称”。

“苹果是红色的”是“基本命题”。

“苹果是红色的且很好吃”是“命题”。

“苹果是红色的且很好吃,还又圆又重。”(blahblahblah好多命题结合)组成语言与文学。


正因为文炼同老维一样,将语言定义为可拆分的形体,才有之后可以抽象为概念与“概念之壳”这种东西。


1.4.1.1. 文炼将“概念”定义为跨越“苹果”与“侵蚀者”的表象实体,抽象中相同的东西。在维氏哲学中,语言(及由语言所建立起来的世界)有一种深层的逻辑结构。这样的逻辑结构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之中(当然也包括文学中),并可以通过仔细抽象和拆分语言了解到。但是,这样的逻辑结构并不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叫语法的东西,语法根据语言(比如中文与日文)的不同,也会产生变化。但是,乔姆斯基(广义乔姆斯基)来说,存在一个普遍的语法,穿越语言语种的不同,保持不变。乔姆斯基叫它普遍语法,老维叫它逻辑结构,在文炼之中,它被叫做概念,由炼金术捕捉抽象而见到。(具体这个逻辑结构/普遍语法/概念是什么,虽然在1.5.1中有说明,但是这里先概括一句:文炼中的概念是框架与映示,是上面“苹果”的名称命题基本命题到语言的拆分过程。)


1.4.1.2. 综上,为什么可以建立一个由可抽象的概念来构建的文学世界?因为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由可抽象、可拆分的概念组成语言(文学)的世界。


1.4.2. 再者,在文炼世界观中,文学世界是由人类社会中的普遍共通的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心象,作为基础建立而成。那么,为什么可以建立一个这样的世界?在1.4.1.我们已经说明了文炼世界与我们的人类世界一样,在具体上是由可抽象的概念来构建的。用一个比喻的话,大众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炼世界的架构和蓝图,而具体的砖瓦(填充)就是可抽象的概念。那么要论为什么这个架构和蓝图是合理的且可实施的,就要回到研究我们使用的语言中。


1.4.2.1. 在《哲学研究》中,维氏将语言称为一种实践能力,一种理解和使用语言表达式的能力,究其本质,是一种行为/行动。但是理解和使用,都不是一个个人的活动(理解需要有对象,使用也需要有对象)。根据我们的经验,当我们使用语言时,如果要互相理解,那么最基础的是需要需要遵守相同的规则(比如A说话的规则是:我今天吃了一个苹果。B说话的规则是:苹果了我吃今天一个。那么A与B并不能互相理解)。那么当我们遵守规则,语言就成了一个社会性、关联性的活动。换言之,语言的本质,是公开存在于公众领域的东西,远远不是在个人精神生活内部或者是属于私人的东西。


1.4.2.2. 既然语言的本质是公众的,那么文学世界为什么也是公众建立的?因为“生活形式”。维氏哲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生活形式”。生活形式是社会中存在的人所共有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中被预先假定的的部分。当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并不是在思考规则(当A说:我今天吃了一个苹果,A并不会思考前文所说的名称命题或者是主语谓语这样的东西)而是在习惯性地遵从公众领域已经存在了的规则。同样,在文学的书写中也遵循这样一个宏观的规则。比较通俗一些的说法就是芥川的那一句“我们不能超越时代。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超越阶级。”


1.4.2.3. 有一点可能反驳是,文学表达虽然遵从这样的大规则,但是实质上还是私人语言。然而,就像文炼中创造一个文学世界是由大众综合的理解来的,在我们现实世界中,同样不存在私人语言。用老维举例子,比如文学与语言中的“痛苦”。没有什么比痛苦更难以沟通和表达的了。但是当你表达“痛苦”这个词,就是表达私人的语言了吗?并不是。当我们使用“痛苦”这个词,我们使用的是当我们学习“痛苦”这一个词的时候的体验、识别和谈论这个词的实践。简单来说,“痛苦”这个词是“我踩到钉子的时候从我的脚所传上的感觉”的代替词。但是这个代替词是怎么来的?是我们通过在大众的规则中学习而得来的。由此可见,经验、思想、感觉、意图等等具有内在性和私人性的表达,我们以为只有拥有它们的人才能知晓的表达,实际上是社会性的表达。


1.4.2.4. 综上,为什么可以建立一个由人类社会中的普遍共通的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作为基础的文学世界?因为人类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接连而来的文学,不论多私人性,都是社会中普遍共通的。所以才给建立文炼中的文学世界提供了可能。


1.4.3. 然后到了可具象化部分。在文炼的文学世界中,根据Aka的解说,感情可以浓缩成精神能量,而侵蚀者又通过这种感情和精神能量获得形象。那么老规矩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文学作品可以使这样的可具象化成为可能?老维对此,在《逻辑哲学论》里的解释是:人们的思想就是一个逻辑图像,并且由于命题是思想的表达式,所以命题本身就是事实的图像。这句话删减说人话的表达是我们的思想就是图像,而文学和语言作为思想的表达,文学和语言的本身就是图像。


1.4.3.1 然而问题就来了,情感,比如文炼中的嫉妒、愤怒等等,在普通的认识上并不是图像。正解。所以老维说的是逻辑图像,文炼里说的也是概念图像,并不是普通的图像。就像乐谱看起来并不是音乐的图像,但是唱片、音乐主题、乐谱之间的关系,正如同侵蚀者与苹果的抽象描绘关系一样,它们都是按照一个共同的逻辑图像构造出来的。也正因为语言与思想、感情等等是一个逻辑图像的构件关系,才给了具象化以可能。(看起来有些蒙圈,这里老维在笔记中举了一个类比的例子。有一回他去巴黎听庭审,其中的辩方律师用几个模型来演示案发时的情况。虽然模型并不是真正的汽车,车祸的模拟也并非真正的车祸,但是通过模型与事实共同的逻辑图像,使得律师可以用模型来演示案发的状况。文炼世界同理。)


1.4.4. 综上,在我们的认知中,是可以建立且存在一个如文炼特征的文学世界的。


1.5. 除了如上特点之外,文炼的文学世界还有一特点:与(文炼的)现实世界不同却可以通过某项通讯设备相互感应。照旧老问题,为什么文炼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可以相互感应或沟通的?原因在于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对应映照上。在维氏哲学中,世界由全部事实组成,而事实由事态组成,事态又由客体组成。(这一串瞧着眼熟吧?请对照1.4.1.来看)


1.5.1. 以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现实世界与语言是一定有关系的。具体是什么关系,维氏将这个关系成为“映示”关系。对照着1.4.1.,我们可以列出如下:

“苹果”(客体)是“名称”。

“苹果是红色的”(事态)是“基本命题”。

“苹果是红色的且很好吃”(事实)是“命题”。

“苹果是红色的且很好吃,还又圆又重。”(blahblahblah好多命题结合)(世界)组成语言与文学。


我们给客体加上名称,赋予符号(语言表达式,比如「りんご」与“苹果”),成为组成语言的部分。正因为世界与语言,存在映示的联系,我们的符号才有意义,我们也才能使用语言。不仅如此,世界由命题来呈现,一切事物在实在中存在的方式取决于关于它们的命题哪些是事实和哪些不是事实(命题的真伪)。由此,可以推断世界就是全部真命题所呈现的一切。根据维氏哲学,我们所可以说的(可以表达的命题)决定了我们的世界。


1.5.2. 文炼中把上面这一句“世界就是全部真命题所呈现的一切”表示地相当直接。当书被侵蚀,人们的思想无法在命题中得到可由感官知觉到的表达式(书被涂黑到不能看),映示关系被破坏,在现实世界中的记忆因而也受到损害。


1.5.3. 正因为有映示这样的关系,才让两个世界的沟通成为可能。但是在文炼之中,两边沟通是需要一个通讯器的。在主线里看起来像是电磁的声音,又进行着对照映示这样的工作,所以猜过去总觉得是电脑编码器这样的黑科技。(关于这个黑科技,本来想说也是在这一篇里讨论,但是发觉其实归在SG那篇里面更合适。)


1.6. 如上分别证明(证明这个词有点点远……大约可以算是说明),文炼的文学世界是合理且可以存在的与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沟通是合理且可以存在的(忽略黑科技问题)。余下来讨论不能归于上面的分类中的一些问题。


1.6.1. 关于炼金术。在主线中Aka对于炼金术给出了很详细的解释:炼金术是一门针对捕捉事物“概念”的学问。扩展讲开,Aka补充了炼金术的作用:把对话向外传递,能移动眼前的物品,读懂人心,并最终让人类转生。其最终目标是:炼成就让普通人也能使用的“科学”。出乎意料地,文炼对于炼金术的定义,与老维定义哲学非常相似。维氏哲学认为,哲学的正当任务是澄清我们的思想与解释语言的性质。或者按照前面说过的,哲学的目的是找到语言中存在的一种深层的逻辑结构。从抽象概念来说,炼金术,如同剧情中所提示的一样,不仅与科学是相同的,与哲学更是一样的。


1.6.1.1. 维氏哲学中关于死亡的地方不多,其中在《逻辑哲学论》中有一句。“我们的生命没有结尾,正如我们的视野没有界限一样。”具体怎么理解,每个人不太一样。我的理解大约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这一句:But were some child of yours alive that time /You should live twice: in it and in my rhyme. 这也是我觉得炼金术转生与老维哲学十分相似的地方。


1.6.2. 最后一点点推论,为什么打倒侵蚀者不能解决问题?这要说到为什么维氏哲学的本质只能被反驳,没有办法被推翻。要推翻一个理论,首先需要论证,而论证就需要用到语言。当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即便是在推翻),我们首先是不假思索地用这这些语言,当我们怀疑它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和谈论这样的语言。那么……如果我去怀疑这些词的意义和本质,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面对虚空的深渊。这是一个正当性证明的循环逻辑。同样的逻辑,在文炼之中也是这样语言对上语言的打倒方式,如果要彻底解决侵蚀者问题,猜过去,同老维所说的一样,需要从外部不同的系统出发。具体是什么倒是非常好奇文炼会怎么折腾。


1.6.3. 既然通篇说了维氏哲学,最后说一点关于为什么老维的哲学是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太一样的哲学。哲学论证需要一个起始点,一个绝对确定的点(类似于数学上的原点)。传统哲学(笛卡尔等等)认为心理状态的第一人称是可靠的(笛卡尔以自我存在,经验主义者以感官所收到的信息),是绝对正确且存在的(比如我思故我在这样的证明)。而第三人称是通过本质上不可靠的线索(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信号等)进行推理得出的结果。但是维氏哲学认为心理状态的第一人称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露或者表现,而不是记录或描述(就像1.4.2.3.提到的私人语言,我们对疼痛的体会已不是我们个人独有,而是通过学习而得来较为原始的表现的替代物。)所以同第三人称一样,并不完全真实可靠和正确。这样的哲学很糟糕(?)的一点在于完全删除掉原点或者是固定点这样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完全固定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论证存在的。如果是极端一些要说全部都是电脑编程出来的想象,也是无法驳倒的。遵循维氏哲学的文炼也是一样。


2.1. 写这些的主要目的之二是使我和我的非洲朋友在开箱子的非气缭绕中愉悦。愉不愉悦我不确定,但是依旧是真的黑到失去细节(。


评论(2)
热度(49)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Bell_叶世知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