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_叶世知

近来发觉自己是话唠(T▽T)
人生是十分认真地专注于博爱挑剔与作死。

三分钟的哲学(21天计划存档)

这个计划很早以前由我的老友青青提议,原来是想做成大部头,然而后来想想哲学这样的学科,做成大部头更令人头疼。于是现在想想,就改成,我花半个小时写,读者花三分钟读这样的一个算是我写着开心(大部分是像对话),别人看着开心的一个这样轻松的东西。基本上是一个哲学家,搭配着一个他的最主要(或者是我认为主要)的议题。成文的时候写的最先写的是英文,而后写成中文,请原谅诸多地方的诡异翻译腔。那么就这样开始吧。



【第21天】Epicurus(伊壁鸠鲁)


好的,从伊壁鸠鲁开始我也是疯了……


Epicurus(伊壁鸠鲁)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多古老呢,大约是在他的很多作品都没有留下来的那种古老。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伊壁鸠鲁最重要的议题应该是在对于人生的满足与快乐的追求上。如何得到快乐?阻碍人类得到快乐的是什么?

对于伊壁鸠鲁来说,阻碍人类得到快乐的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如果能摆脱这种对死亡的恐惧,那么,人类就能得到快乐。幸运的是,这种恐惧是十分的脑抽的。(在伊壁鸠鲁认为)因为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人在死亡的时候(瞬间)感觉不到痛苦(生理上与心理上),那么对于死亡的恐惧,就看起来是十分脑抽的。既然这个恐惧是十分脑抽的,那么只要把它扔掉,人类就可以自由地寻找幸福了。


有什么能对快乐有帮助呢,和朋友在一起(不要结婚=A=),仔细的思考,和扔掉多余的财富。虽然……伊壁鸠鲁自己也说,要扔掉固有的思维,是灰常灰常灰常…困难的。

然而……人还是要有追求不是?比如引用了Horace(贺拉斯)的话的汉尼拔。


As for me, when you want a good laugh, you will find me in fine state... fat and sleek, a true hog of Epicurus' herd.

Book I, epistle iv, lines 15-16



【第20天】Michel de Montaigne(蒙田)


今天从Epicurus来到蒙田(Montaigne),时间上大约从古希腊来到了法国文艺复兴的时候。

蒙田大约是我所知道的最诚实的哲学家之一。他同昨天说的伊壁鸠鲁一样,他的哲学是面向人的生活的哲学:如何活得更好?如何活得自我的平静?


“je suis moi-même la matière de mon livre.”(吾书之素材无他,即吾人也。)以这样一句开篇,蒙田在他的散文中开始了他对于自我、集体和名誉/荣誉的探讨。对于蒙田来说,对于自我的发现和自我的平静,与追求荣誉是不能两全的。


他的逻辑简单来说大约是这样:

1. 自我的实现需要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思考,需要隔离大众而独自完成。

2. 但是,追求荣誉又需要我们被大众、被他人欣赏。

3. 可是被大众欣赏需要这一点正好与独立思考/与大众隔离相悖。


所以……大约总是要选一个的。


对于我来说,嗯……我很喜欢的一本小说《星运里的错》里面,小说的最后男主说的一段话,粗略翻译大约是:

我们都想要被记住。都想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痕迹,想要超越死亡。我最烦恼的一件事,就是成为另一个毫不重要的、被遗忘的病死的人。但是……我们大多留下的就只是伤疤而已,我们也就像一群狗在消防栓上留下它们的气味一样。但她不一样,她并没有留下更多的伤痕。真正的英雄,不是在这个世上做了什么的人;真正的英雄是观察到这个世界的人,用心看这个世界的人。


蒙田在哲学上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蒙田这样一个时刻自省的态度,他对于大多认定了的概念和教条,都保有着十分开放的怀疑。也就像是他那句话说的一样:Que sçay-je?(中古法语,现代法语翻译为:Que sais-je?,中文为:我知道什么?)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有时候更难解释它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我这里翻一句我很喜欢的作家茨威格对于蒙田的解释:

蒙田帮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保持自由?如何在狂热的危险和威胁中保持我们清醒的头脑?如何在兽性之中保持心中的人性?


一句话,常常问问自己:Que sais-je?我知道什么?


【第19天】Descartes(笛卡尔)


今天写到了笛卡尔。

除了他数学上的闻名,大约笛卡尔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一句了吧。但是这句话更多的是翻译上的不当。这句话最早笛卡尔是用法语,je pense, donc je suis(I think, therefore I am),而后写成了拉丁语Cogito ergo sum,在哲学上也被叫做the cogito。

先不纠结于翻译,重点在于这句话在论证的重点:存在。我是不是存在?

我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我能看到手与脚,那么我就一定存在么?答案是不一定的。视觉可以被混淆,感觉也可以。

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是大家都只是被放在实验机器中被不断刺激的大脑?(一个叫缸中之脑的思维实验,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


笛卡尔的这句话就是在论证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的感官真的是被欺骗的,那么这句话的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存在,才能被欺骗。

那么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论这个想法或者是感官给大脑的思考的内容,不论它是对的或者是错的,当我们在思考,我们至少可以确定的就是我们在思考。

这个思考是存在的。

那么这个思考是存在的话,首先我们要存在。所以,当我们在思考,我们就是存在着的。


说了一大串,其实就是一句话……思考的这个动作,确定了我们的存在。虽然这句话很基础,但是它是一句很重要的基础杠杆,来证明我们周遭的许多其他的问题。


然而这句话反驳的人也不少。比如之后会讲到的一个哲学家Kierkegaard就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被跳了一个步骤:

P(指代)思考

P是我

我在思考

我存在


那么P又是什么呢?(微笑)



【第18天】Spinoza(斯宾诺莎)


今天写到Spinoza。

说真的,Spinoza大约是这些想要写的哲学家中,除了Aquinas(阿奎那)以外,最难写的一个。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主要思想都与宗教有关,更因为他对于哲学的贡献、他的思想和理论,几乎涵盖了哲学的每一个分支。要想说单独分一个出来,或者给他加一个标签,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更令人头疼的是,当一个哲学家建立了他的一套完全的从浩瀚宇宙到每一天早上喝的水的理论,要挑一个点出来单独地说,基本成为了不可能。

但是,斯宾诺莎自己也说了:

All things excellent are as difficult as they are rare. 

所有优异的事情,都是既艰难又稀少的。

我想了一下,还是只写斯宾诺莎的一个最简单基础的,和宗教有不太明显的关系的一个概念——Conatus。


Conatus在拉丁语中是尝试,尝试着努力着去做某件事。斯宾诺莎的原句是:


Each thing, as far as it can by its own power, strives to persevere in being.

每一个事物,只要它可以,都会在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存有。

这句话看起来很费解,但是实际上来说,与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就是一种存在上的惯性。就拿人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维持着自己的存在,或者说得通俗一些,努力活着保持呼吸。


斯宾诺莎的重点在于这句之后的一句解释。

The striving by which each thing strives to persevere in its being is nothing but the actual essence of the thing.

这种努力维护着存在的努力,就是这个事物的精髓所在了。


极度简化之下,如果引用前面的人的存在来理解,那么这种努力活着保持呼吸的努力,就是人的本质与精髓了。所以以斯宾诺莎在这句话里的理解(这句话学术上的理解非常多),可以说努力活着,就是我们作为人,最基础和重要的事情了。


【第17天】Locke(洛克)


今天说到Locke(洛克)。

其实以洛克的名气,或许根本不用我来说。太有名了,不论是因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三位一体(洛克、贝克来、休谟),还是因为洛克在政ii治哲学上的理论地位。


但是还是要说,不仅要说,而且就是任性地要说政ii治哲学这一块。当然,为了避免喝茶,这里就仅仅说洛克的理论,具体怎么理解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洛克一生经历了英国政ii治变革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光荣革ii命前后),也就因为这个动荡的阶段,洛克的政ii治理论大多集中在政ii府与人民的关系上。

(以下皆为洛克认为)人类最初,是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一个没有政iii治倾向没有政ii治归属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下,人拥有他所有的权利,包括生存、财物、情感等等。但是这个状态是十分不稳定的,因为在这个状态下的人类就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所以,当人类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时候,这种状态就需要被改变,就因此产生了政ii府。每个人放弃一些他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力,来换取政ii府给他的福利(比如人身或财物的安全)。


但是这样的权力/福利的交换,并不意味着人放弃了他所有的权力,他依旧存有很大一部分的权力。


在这个合同一样的政ii府制度之下,当i政i者就有义务要确保人民的福利得到保障。如果当i政i者或者政ii府没有保证这些人民应得的福利,那么人民依旧有权力推翻这样的政ii府。


虽然洛克生活在17世纪,但是就像所有其他的哲学理论一样,它永远不受时间的限制。 



【第16天】 Bentham(边沁)


今天…………到了Bentham。

Bentham(边沁)实力证明了什么叫……他理论的来源我都喜欢,但是到了他这里莫名就……OMG发生了什么鬼。对,这一篇大约全是吐槽。


因为……如果如果伦理哲学这一块,我。完。全。不。同。意。边。沁。


当然,在不同意之前,先要说一说边沁的理论。边沁基本把伦理简化为基础算术,如果一个行为让最多的人得到最大的快乐,那么这个行为就是符合伦理的。


滚!蛋!


虽然这个看起来很合理,但是这就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快乐”在边沁的定义之下,在质上就失去了不同,只在量上有不同。每一种快乐都等同于其他的快乐,每一种悲伤都等同于其他的悲伤,只在多少上有差别。并且……当伦理被简化成为简单数学,少数人的快乐就一定会被牺牲掉,因为他们无法带来最大的快乐值。

更!滚蛋!的是!边沁的理论很多来自于休谟。这就是说他的理论大多是从现实生活的经验推断得来……根本……就……没有……直接的……证据……这种直接证明的到底算什么哲学理论啊啊啊啊啊!

=A=感觉再说下去会变成吐槽大会。边沁的批评者有不少,支持者也很多,直到今天都是。或者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说的,一个哲学家的成功,就是到三百多年后,还有人在讨论他吧。



【第15天】Fichte(费希特)


今天写到……Fichte……

接连两天令我痛苦的哲学家…………为什么让我痛苦,就一句话两个字。他的理论来源是……康德……康德康德康德……为什么不写康德呢…因为写了会像昨天的边沁一样,通篇都是吐槽。


但是我同时也很喜欢费希特。因为他的后继者应该是我最喜欢的德国哲学家之一。


这一周换个方式来说。我想写写我是怎么认识费希特的(书面上认识)。他最开始给我的认识……大约就是个哲学史上一个康德的继承者或者一个黑格尔的理论前身。最开始我对他的理论就四个字……阿Q精神…怎么说呢,就是他同康德一样,属于德国idealism。idealism是什么呢,粗暴点说就是精神战胜一切,世界全是个人脑内的理解。


我个人对超验主义(上面的这个就叫超验主义)一直有着非常大的抵触,一来是我觉得鸡汤,二来……这个就和边沁说的一样,是不可以被证明的,只有对于现象的推断和理解。一个人理解的是一个样,但是我只要说我理解的和他的不同,正好地就证明了他的理论。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讨厌康德,因为无法反驳只好用讨厌来表达无力的愤怒。

但是费希特有一个理论点,我很同意。他说哲学理论,并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我们的哲学思考和理论,是我们自己在脑子中建立来让我们自己可以理解自己,让我们自己可以弄懂自己的行为和规律。而人们对于哲学理论的选择,就是依照这个哲学理论能不能满足自己这个标准来的。


所以大约费希特解释了我为什么不喜欢康德吧。 



【第14天】Hegel(黑格尔)


终于写到了黑格尔!!!突然发觉根本就不是一天能写完的好么!太多想写的了……只好七砍八砍,砍到三天。一天写介绍,一天写dialectic,一天写其他的。(于是就挤掉了尼采=A=。而且我感觉这个规律会在叔本华那里重复……)


我非常喜欢黑格尔!或者说,我对黑格尔,从我一开始接触哲学就有着莫名的好感,这点我自己都解释不了。在我了解了黑格尔的理论之后,这种好感就直线地上升。


说回正题。


在说黑格尔的具体理论之前,先说说黑格尔对于哲学的看法吧。黑格尔有一句话


Philosophy is its own time comprehended in thoughts.

从思想上来说,哲学拥有它自己的时间。


黑格尔对于人类的定义,是the finite-infinite。人类是有限的无限。怎么说呢,就是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结合上面那一句话,哲学既然有了它自己的时间,那么人类被哲学所记录和抽出来的思想,就脱离了有限的时间(生命),成为了无限。我在这里谈论黑格尔,或许就是他的无限吧。


而哲学家的任务,在黑格尔看来,就是在生活中的每一种行为、每一种表现中,意识到,认识到,抽象出概念。这么一想,哲学家的工作竟然是把生命化为不朽。突然感觉到了是个十分浪漫的工作啊……(难怪叫idealism23333)

为什么要特意说这个呢……因为黑格尔在哲学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仅串起来他前后的哲学家,而且他具体地写明了哲学讨论的意义。具体什么意义我明天详细写,这里来说说他怎么串起来了前后。

黑格尔是很有名的康德崇拜者。灰常地赞赏和同意康德。但是(这个但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他在康德理论上做出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更重要的是不仅仅在于康德,黑格尔对于我之前说的,比如伊壁鸠鲁、笛卡尔。斯宾诺莎,没有提到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有探讨。而黑格尔本身,对于之后的马克思(尤其是马克思OTZ)、叔本华、富兰克林学院派,都有这非常大的影响。而叔本华又将这个影响改变和发扬,一个传一个到了近代美国学院派哲学家。

或许这就是不朽吧。明天来说dialectics!!


【第13天】Hegel(黑格尔)


黑格尔的第二天!莫名写到黑格尔就开心了起来。今天来写dialectics(这个词的中文翻译十分诡异,在这里就当做一个新词来吧)。这个概念,在我认为(是真的是我认为,很多人不同意),是黑格尔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概念,贯穿着他哲学理论的方方面面。

dialectic这个概念/方法最早不是由黑格尔提出的,最早提出它的人是柏拉图。当柏拉图写苏格拉底与苏格拉底的谈话人交谈,谈话人提出一个概念,苏格拉底提出疑问,谈话人进一步细化或者改变这个概念。这个交互往来的过程,就叫做dialectics。

虽然黑格尔的dialects与柏拉图有很大的相似,但是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探讨内容上的区别之外(柏拉图的dialectics大部分着重于哲学/逻辑上的讨论,黑格尔的则广泛到一切事物),两者最重点差别在于对于矛盾和错误的处理上。对于柏拉图来说,当一个讨论的假设导致了矛盾,那么这些假设就一定是错的。这样的做法就直接导致了这个讨论在这个地步什么也没剩下。


但是黑格尔的理论就解决了这个什么也没剩下的问题。对于黑格尔来说,在研究一个讨论的时候,是一个同时增加和消减的过程。这个具体的,黑格尔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基础认识(稳定),认识到基础的概念,感觉上是稳定和不会变的。(比如我小时候就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固定的规律的)

第二个部分:理性减少(不稳定),认识到先前的概念是有问题的,在前面概念的基础上走向相反的部分。(比如我稍稍长大一些的时候就认为这个世界是完全没有规律的,我开心就好)

第三个部分:理性增加(稳定),结合前面两个部分,从而得到一个修改过了的概念。(比如我现在就认为说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有既定的规律的,但是大多只和我自己有关的事情,还是我开心就好)


或者简单地来说,大约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与后浪一起躺在沙滩上。


黑格尔的dialectics远远比我所说的复杂,尤其是抽象到完全逻辑上的时候(比如讨论单纯事物的概念(什么是红色/苹果/思想)),但是从一个感性的角度来看,这真是敏感而又有同情的哲学啊。



【第12天】Hegel(黑格尔)


必须要停止写黑格尔!不然会写没完(因为太多东西写了,不论是哲学上还是美学上)。

今天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什么历史哲学这一块一定要放在dialectic后面说,因为……实际上就是一个同样的原则。


当一个原则(社会性的原则,比如一夫多妻制)在一个社会中被广泛的流传和稳定的时候,它就给了社会对于这个原则意识和思考的机会,从而对这个原则进行破坏和修正,产生一个新的原则。

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在这样一个意识和思考中,在破坏与修正中形成的。

但是就像题图中说的(题图中是萧伯纳萧伯纳萧伯纳)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的就是……我们永远没有办法从历史中学习。


虽然确实是这样,但是黑格尔哲学从来就不是要从历史中得到些什么的。对于历史哲学的思考,从来就不是从现在往将来看,而是从现在往从前看。它从来就不是被用来推断将来会发生些什么的一个学科,它也无法这么做。历史哲学(黑格尔历史哲学),是通过之前的历史,从而学到逻辑和历史科学的前进,学习到意识,学习到如何成为有逻辑和自由的人类。


它只能向后看,无法向前。所以当有人说什么黑格尔与希i特i勒的时候……只用一本书拍过去就好了。

突然感觉还有好多要写,比如黑格尔在美学上,在艺术上的评论。只能简单再说一点(停止停止停止!)关于艺术的。黑格尔认为艺术是意识的表达,是哲学社会学这一类不易被人类所接触的学科的概念的载体,为了让人类更容易接受这些概念。所以艺术,不论那种形式,都是一定要有意义的。否则就无法被抬高到艺术的高度。


我十分同意。 



【第11天】Schopenhauer(叔本华)


今天写到叔本华……


我最初喜欢上哲学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到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与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最像的……居然是叔本华。或许就是因为叔本华跟我自己很像,我才很喜欢叔本华。


然而叔本华指出的……人爱上的,喜欢的,基本很少是对自己真正有利的人,因为人爱上的或多或少是他自己的投射或是自己认为的盲目的有利。所以……咳……不过依旧不妨碍叔本华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不过说伟大分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不仅仅因为他自己的理论,也因为他的理论带出和激发出来的其他理论。叔本华自己的理论大部分从康德和批评康德而来,而他的理论进而则影响了弗洛伊德、尼采、维根斯坦等等等等。


然而叔本华的理论……并不是个开心的理论,并不是因为说他本身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个乱七八糟的充满这乱七八糟的自私且不理智的人类的地方,而是……作为人类,我们一直在追寻快乐,追寻内心的平静,然而……容我引一句黑塞的话……


[You] seek too much, that as a result of your seeking you cannot find.

正因为你在追寻,所以你无法找到。


对于叔本华也是这样的。叔本华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平静。他也给出了一个方法,专注于艺术,专注于一个我们自身之外的事物。当我们专注于艺术(这个艺术对于叔本华来说大约有建筑、雕塑、绘画和诗歌)和哲学,我们专注于这个事物,忘却了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所带给我们自己的乱七八糟的情感。而这个过程又是个比较的过程,当我们自身变成了这个事物的一面镜子,看见的是这个事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通过比较,一步步去完美这个事物,就像我们自身也被完美化了一样。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绘画、文学、或者说哲学,在完成的时候,至少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净化了自身的感觉,就像是在那个瞬间,似乎这个世界就像我以为的我想象中那么美好和干净,它的准则就像我想的那样文明和开化。然而………为什么说叔本华的哲学是悲伤和同情的呢……因为上面这所说的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部分的人,很少部分的天才,才能长时间的维持。而剩下的大部分人,总是要去面对这个世界的。



【第10天】Kierkegaard(克尔凯郭尔)


终于写到了Kierkegaard。


从他开始,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形而上学/分析哲学与存在主义(然而关于存在主义与分析哲学具体是什么,容我放到加缪与罗素那里说)。

写到Kierkegaard(为什么不写中文,因为中文太长了=A=),就很难不写到信仰。接下来会很大部分的地方是在讨论信仰,事先声明我信神,不信教,而我喜欢Kierkegaard也就是因为他正是在这个方面给了我一个……理论上的支持吧。(对于这一方面有意见的朋友请不要往下看。)

Kierkegaard理论中最大的议题就是在宗教上。但是对于Kierkegaard来说,信仰(Faith)和(基督教的)教义教条并不是一个东西。在Kierkegaard认为,教义与教条或者是教会,正是站在了上帝与信仰的翻译。把全能、永恒、无限的上帝,同时放在一个处在时空中、有限的人类(耶稣),对于上帝来说是一种冒犯。把信仰局限在人造的物件上,这是对信仰的侮辱。再在这种侮辱上,要求有信仰的人去遵循条条框框从而换取上帝的宽容和赞许,把信仰当做了交换,更是对信仰的亵渎。

Kierkegaard花了很大力气(他的文章和著作、后人的译作数量都非常庞大)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信仰是个人对于上帝、对于神的一种信赖,一种激情,不是可以用人力宣扬,不是可以用理智来论述的。

或许,这就是信仰和哲学的区分。

【最后说一点点闲话。我个人非常反感传教的人,对于愿意听的人,说这个倒是可以理解。但是神的旨意和教导,自有神去安排,人不是神,不用人代替神去施行他的教导,那是渎神。】



【第9天】Dewey(杜威)


今天说到Dewey。


心情又从喜欢的哲学家转到了复杂。杜威这个人……我个人是又是喜欢又是……万分憎恨。

先说喜欢的方面吧。杜威是美国近代实用主义的代表者。什么是实用主义呢,最简单地来说就是:前面几天我们说的所有人,基本上都可以滚蛋了。实用主义重视的是哲学如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而不是去追求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知识。先前所有的哲学家,杜威都有一定的批评。


对于实用主义哲学来说,什么好的哲学呢,是把这个世界弄得更清楚的,让哲学更好地引导生活。就因为这个定义的不同,杜威对于那些把哲学弄得更复杂的学说(比如说对于语言的分析,对于存在的分析,对于宗教和信仰的分析)都不支持和认同。更重要的是,先前的所有哲学都是在找寻一个规律,一个稳定的定义,而存在主义的中心就是一个可以改变的世界,可以改变的理论。这个理论,杜威自己的也好,其余的问题也好,都是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改变的。或者说白一些,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We do not solv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we get over them. 

我们不是解决哲学问题,我们越过哲学问题。

虽然我很同意哲学应该为现实生活服务,但是如果说哲学就是为了现实存在的意义,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就是扯淡了!!为什么呢……举个讽刺的例子。杜威自己说他的很多批评者是因为没有理解他的用词,没有理解他这些用词的具体定义才误解他。但是用词和这些用词的具体定义,就是杜威批评的内容,就是他认为哲学不需要专注的内容。一个人不能一边说这个东西是错误的,一边说需要这个东西。而且更令人那啥的是,杜威放弃了哲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对于真理(虽然可能不存在),对于人性,对于逻辑,对于社会,对于语言的抽象的追求。这似乎就……已经不是哲学了。 



【第8天】Moore(摩尔)


今天写到罗素(ง’̀-‘́)ง!简直激动!终于写到本专业上了!!!(就是因为是本专业所以昨天完全断掉=A=太差劲了就这么用完这一周的一天休息)


罗素的包含太广,甚至到了哲学网红的地步(无贬义,另一个大约只能是福柯了吧)所以这里就只说说他在分析哲学上的贡献(岂止是贡献!大佬基本上创立了这个专业好么!)

在说罗素之前(怎么还在之前……)要先说说GE摩尔(为什么不写摩尔呢,因为摩尔的论文我时而看得懂时而看不懂)和摩尔的一个很有名的论点叫Open-question argument(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呢,因为在这里写后面才能理解为什么罗素的论点那么重要,为什么分析哲学是一定要有的,为什么中文学术界再不发展分析哲学这一块一定会完蛋永远也写不出有意义的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知识理论)这个OQA(Open-Question Argument)摩尔原来是在说meta-ethics(元伦理学)上一个对于伦理元素和自然元素的区分,但是它的概念可以被引用到其他很多的地方。具体是这样的:

前提1:如果有这么一个X是在分析上各方面等同于Y,那么在认真地不开玩笑的时候,问出“X是不是Y”这种问题是毫无意义的。(显而易见说废话么不是)


前提2:但是“X是不是Y”这个问题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不能用单独一个是或者不是来回答。(比如“多数人获利(X)是不是就是道德上正确的(Y)”始终是哲学上一个讨论中的问题,反之“不吃肉的(X)是不是就是素食主义者(Y)”是一个蠢爆了的问题)


结论:X在分析上不是各方面都等同于Y(有点像废话是不是,但是它不是!你信我写了一篇3k字的论文在这个点上么!)

为什么这给点很重要呢(不重要我说干嘛废话的问题但是我不造要怎么过渡)因为仔细一想,不仅仅是在元伦理学的范畴里(什么是伦理),大多哲学问题都是因为这样一个概念和定义上的模糊,甚至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在对哲学的定义的争论(比如杜威和罗素本身对于哲学应该是什么的争论)。分析哲学的重要性,就是在于说努力把这一个争论给折腾清楚。当我们在说哲学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在说伦理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什么是正确,正确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被什么影响由什么组成)这就是分析哲学。(然而分析哲学至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这些东西弄得更复杂的,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的著作根本就不是可以被完全看懂的,也就因为这些模板,现在大多的哲学学生的论文也往这个方面走……恶性循环.jpg)


写得跟脑抽一样的短文(这就是如果我把脑内的吐槽全部打出来的后果=A=)说要写罗素,结果罗素一个字没提到……明天接着=A=



【第7天】Russell(罗素)


接着昨天的罗素(完蛋这个不能成习惯不然真的就会写到没完)。

就像昨天写摩尔的时候提到的,我们的语言有太多太多的地方是模糊不清的了。当我们在说X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说的是Y,然而X和Y在语言上前置的前提和实际上包含的部分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至今,都还在挣扎着去议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哲学。组合一下更可怕,什么是正确的道德,什么是正确的知识来源,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简介的答案都是不造不造与不造)。

但是罗素是志在改变这一方面的!!罗素具体的学说和分析哲学等等不是我能在这里解释清楚的(信我这一点,我作为毕业的学生都依旧在学习中)但是我们可以理解罗素的精神的最中心的部分!那就是……哲学的科学化!(或者是哲学的逻辑学化)


正因为我们的语言乱七八糟,将语言极度抽象和简化之后,把语言和语言中的事物简化成一个个逻辑上的元素,这样对于逻辑上的整理,就简单了不少。(对于罗素的批评其中一个观点就是事物或者当我们在谈论事物,它不是可以被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元素的)。

我们用个具体的实例来说说这样的好处(例子来自SEP的罗素页面)

比如有这样一句话:

(1)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

现在法国的国王是秃顶的。

(2) Scott is bald.

斯考特是秃顶的。


如果把第一句写成逻辑上的表达方式:

(1′) There is an x such that

•Kx,

•for any y, if Ky then y=x, and

•Bx.

(K=现在法国的国王,B=秃顶的)

存在一个x使得,

•Kx

•那么对于任意y, 如果Ky,那么y=x。以及,

•Bx.

(↑基本上就是个小学数学等量替换)

写得更逻辑化一点,


(1″) ∃x[(Kx & ∀y(Ky → y=x)) & Bx].


(不用太在意这个长得奇怪↑其实就是把上面那一串写成最简单的方式)


(2)可以写成,


(2′) Bs.


那么这个逻辑模式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最基础的来说,在现阶段(现在)的法国,并没有一个国王(法国现在是共和国)。那么这一句(1)现在法国的国王是秃顶的,就是有错误的(因为并没有国王)。那么在原来的句子中,错误就是一个句子的错误,然而在逻辑中,只是K这个地方错了,其他地方依旧保持正确。只要写成~K(K的否定形式)那么这个句子依旧是成立的。


依照这个逻辑,很多哲学上的问题,可以变得很简洁(也可以变得更复杂),它大大减少了语言在思维和逻辑上的干扰和误会。

其实关于这个我的一个朋友说过一个类比,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常见的哲学)就是计算机二进制语言(0和1)和用户语言(比如说java或者是C语言)的关系。用户语言可以有千万种表达方式,它也更适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最最基础的二进制才是逻辑和运作的关键。如果没有这个麻烦的二进制,计算机也就无法工作。分析哲学也是一样的。

还是那一句话,希望有一天分析哲学能在中文中普及开来。



【第6天】Wittgenstein(维根斯坦)


写到了维根斯坦TAT(越是写我喜欢的哲学家,压力越大TAT老维好难写TAT)


维根斯坦…是一个很复杂又很简单的人。如果真的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他,那就像昨天说的他的老师罗素所说的一样,只有“天才”二字可以形容。他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得以永恒……这是大概就每一个哲学家的梦想吧。

老维的理论学术上(早年)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段,一个是Tractatus的时段,一个是后期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的时段。但其实,不论是老维自己,还是近年学术上(哲学史)的讨论,都认为这样的分段是不恰当的。前后两部作品在思想和方法上(哲学方法)都依旧有很大的联系(近年有一个课题就是在研究老维前后两段的联系和影响)。

因为课堂学习的缘故,我对PI(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相比TLP(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更熟悉很多。这里也就更倾向于这一部分。当时我在课上讲到PI,更多的是在说PI对于语言哲学,对于分析哲学的影响,它在学术上的理论,但是这一段时间重看,其实想想这或许并不是老维的本意。


或许他要说的是……一种清晰的模糊感。


怎么说呢,哲学家自古以来,不论是早先到Parmenides还是Plato,或者到老维的老师罗素,都在寻找规律。老维叫这种现象作“craving for generality”(对普遍解释的渴望)。但是,比如像老维距离的language game(语言游戏)就是对这种现象,这种规律的一种打击。


语言游戏又是什么呢……用老维自己的话说语言游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PI23)。说话,谈论,给予指令,讲故事,撒谎……等等等等都是语言游戏。正因为这样广泛的功能也好内容也好,就像我们复杂的乱七八糟的随机的生活一样,语言游戏是没有办法被定义的。也正因为语言游戏没有办法被定义(找不到一个完美的、本质的、最终的定义),我们就找不到一个普遍解释。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解释,但这个解释是诸多的相似性和边缘融合之后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解释。(PI65)

这就是维氏的勇敢。是认识到一个哲学家的工作,不是建立起复杂的学术理论,不是找到宇宙和人生的规律,而是,明白界限。向同样从事哲学的人,向世人,建立起导航的路标,指示他们看见原来就已经存在的,这个世界上明明白白显示出来的现象和规律。哲学就是告诉我们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就像老维自己说的,哲学是让他可以在他想要的时候停止思考哲学。(PI133)

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太难了。



【第5天】Heidegger(海德格尔)


今天写到Heidegger!激动!

首先,说海德格尔是纳粹的都给朕滚蛋!(非常介意这一点!拒绝讨论!)再者……说看不懂海德格尔的都是……朋友啊TAT海德格尔是真的难读TAT真的TAT英译版作者直接劝人学德语啊TAT后面干脆有些词都不翻译了啊TAT直接上德语啊TAT宝宝不会德语看得好想死啊TAT(有一些人说海德格尔以一人之力影响了后面所有的哲学家的写作方式TAT这个大约是夸张了TAT但是他真的……不好读TAT虽然他说的很多东西非常对TAT)再再者,Being and Time这一书,按海德格尔自己说,是从他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的问题“什么是Being(本体)”,然后二十年后,写成了Being and Time这一书。可是……这一本书并没有写完。本来是有上下两部,但是下部从来没有些,而且海德格尔还在自己的短文里写这本书还有第三部分(所以他在思想转变期之后到底是怎么想的,一直就是学术界研究的问题……OTZ这本书更令人费解了……)


说了这么多令人费解的话……在往下写之前要打个预警,就像英译本所写的一样,海德格尔用了非常多他自己造的词语(还是德语),这里因为翻译和词语的缺失,很多保留海德格尔的原词。


海德格尔的中心议题就是Being(存在/本体,或者在德语里叫das Sein),什么是Sein,Sein的意义是什么?在日常的认知中,没有人会说自己不知道存在。这个概念我们几乎是生来就免费获得的。桌子椅子,父母,阳光空气都是存在着的,我们自己也是存在着的,这样一个概念似乎都不需要被思考,似乎都不需要有意义,在现实中它就是被存在着的。然而,这就是海德格尔的议题,在我们说存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知道“存在”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意味?


要回答这个问题,海德格尔介绍了一个概念Dasein(there-being)人类可以认知到的一种存在的模式。这个词实际上是Sein的一个跳板,因为只有人类才能思考和理解什么是存在(不论是不是理解,只有人类有这个理解的可能,植物或者非人类的动物是没有可能理解或者思考存在的)。那么Dasein这个词,与Sein这个词,实际上在实际效用(不是哲学上)是等同的。我们通过理解Dasein来理解Sein。

而人类的存在又是什么呢。人类的存在,或者是人类对存在的理解是时间,或者说人类对于存在的理解是通过时间来实现的。最最最通俗的来说(海德格尔的理论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从我们自身来看,我们花时间所做的事情给了我们自己定义。比如说两个陌生人见面,很经常的一句介绍的话就是“您是做哪一行的?”每天八个小时的工作,定义了我们的最基础的存在。

然而海德格尔也意识到,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的定义,很容易的让人忘掉自己是不是真的忠于本体的存在(这个存在是不是真的是我想要的)。太多人忘掉了自己这个本体真实的存在,而埋没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消耗之中,自身的存在又被这个时间消耗所定义。这样恶性的循环知道存在的消失——死亡。

海德格尔最大的贡献,在我认为(重点),并不是说他对于存在的解释有多令人信服,有多在逻辑上无可挑剔(不是在批评他!逻辑上是比较无懈可击了!),而是在他让很多的哲学家,很多的人,记起来还有存在(本体)这一个题目要研究。



【第4天】Benjamin(本雅明)


一晃居然已经写到Benjamin了……时间过得好快啊……(果然Benjamin和时间这个概念就是搭配)

本雅明是一个我非要拿来插在阿伦特和海德格尔之间的人物(阿伦特和海德格尔…咳),除了恶趣味之外,就是因为在时间这个概念上,本雅明很好地串起海德格尔和阿伦特的理论。(顺带本雅明的论文集是阿伦特编辑和作序的。)

要说本雅明对于时间和对于历史哲学的贡献,首先要说一下本雅明对于“Jetzt”(德语,表示现在)的定义。在历史哲学上(本雅明的历史哲学),“Jetzt”,或者一个可以被独立认出来的现在(Jetzt),是一个在危机之下的dialectics的组合(dialectics见黑格尔部分)。


这个解释起来其实有点点复杂,对于本雅明来说,在时间上的过去和现在,与在历史上的过去和现在是不同的(翻译语言的流失导致这两者在中文中不易被区分)。在时间上,过去和现在就很自然地随着时间这个维度进行着,然而在历史这个维度上却是不同的。在每一个与先前相同的过去和现在(昨天与今天),在历史这个衡量上,是无法被区别开来的(因为宏观上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在历史这个衡量上,时间是静止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每一个时间上的现在(这一秒与下一秒)都处在危机之中,因为下一秒它就被历史所吞没,再也找不回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但是就是在这种危机之下,在历史上可以独立的现在,就是由一种dialectic而产生的。这种dialectic的现在的瞬间(“Jetztzeit”),打断了历史的洪流,让历史产生了质的变化,从而这个瞬间,变得可以识别。

这样说起来非常抽象,我觉得本雅明自己的例子,其实不如茨威格说得更直接。容我引一段:

But if a genius arises in art, he outlives his times; if such a critical moment occurs in the world, it is decisive for decades and centuries. Just as the electricity of the whole atmospher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tip of a lightning rod, an immeasurable number of events then come together in the narrowest span of time. What otherwise leisurely occurs sequentially and simultaneously is condensed into a single moment that determines and decides everything: a single Yes, a single No, a too early or a too late makes that hour irrevocable for a hundred generations and determines the life of an individual, a people, and even the destiny of all mankind.


Zweig, Stefan. Decisive Moments in History: Twelve Historical Miniatures (p. 5). Ariadne Press. Kindle Edition. 


或许就像是茨威格与本雅明,给他们那一个时代的纪念和希望吧。

或许也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的。


【第3天】Arendt(阿伦特)


今天写到阿伦特!!激动!


其实本来写哲学,不应该把阿伦特放在这里,因为她就提出她不愿意被归类为哲学家。但是想想,还是一定要有一位女性哲学家(GEM Anscombe跟维根斯坦太像(老维的学生),de Beauvoir我又有些不同意)。一定要写一位女性哲学家,是有原因的。因为!哲学中的!行业性别歧视!简直到了没天理的地步!不说什么我读书的时候整个哲学系就三个女生,单单我要在这里特意写出一个女性哲学家,就足以显示出行业内的歧视。


Sexism aside, 还是来写阿伦特的理论。阿伦特的很多方面我根本说不完,但是我只想挑一点。


The banality of evil,罪恶的平凡性。或者说威ii权ii政ii治之下,罪恶是多么容易,多么正常,多么……不起眼的一件事。


这个词组来自阿伦特对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的旁观而写的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艾希曼是二战时候的纳粹军官,杀了无数的犹太人。而阿伦特在艾希曼战后庭审后,旁观了艾希曼的所思所为,得出来(虽然也有阿伦特先前哲学的延伸):艾希曼并非什么大奸大恶之人,这个杀了六百万犹太人的刽子手,就同你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放弃了思考的,遵循着命令的普通人。

政ii治的我不想多说,但是容我翻译一段电影《阿伦特》里的话:


“Since Socrates and Plato, we usually call thinking to be engaged in that silent dialogue between me and myself. In refusing to be a person, Eichmann utterly surrendered that single most defining human quality, that of being able to think. And consequently he was no longer capable of making moral judgments. This inability to think created the possibility for many ordinary men to commit evil deeds on a gigantic scale the likes of which one had never seen before.[……] The manifestation of thought is not knowledge, but the ability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beautiful from ugly. And I hope that thinking gives people the strengths to prevent catastrophes in these rare moments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开始,我们通常把思考称之为与自己的无声谈话。当艾希曼选择放弃人性,他放弃了人类唯一首要的特征——思考的能力。因而,艾希曼不再有能力去做出道德上的判断。这种不愿思考,给了许多普普通通的人机会去犯下前所未见的滔天的罪行。 [中略] 思想的彰显,不是知识,而是去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我希望,思考,能给人们在危难时阻止灾难的力量。  


与君共勉。



【第2天】Camus(加缪)


最后的一位哲学家……想来想去,还是选了加缪。


为什么选加缪,其实原因很简单,加缪说实话,在文学上(和长得帅上)比他在哲学上更有造诣(加缪的哲学论文令人……感觉到他……不像是写哲学论文的)。但是,就和所有被归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一样,加缪对于人怎么活好这一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加缪回答了一个问题(不止这一个但我只想说这一个):除了宗教之外,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在荒谬且没有意义的人生中不自杀?


他用了西西弗斯的例子。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被惩罚的一个人,他被罚永远推着石头爬上山,然后又站在山顶看石头滚下去,然后周而复始。对于加缪来说,西西弗斯的苦难不是这周而复始的无用功,而是来自于他的意识,他意识到了他在做着无用功,从而意识到他的苦难。

我的人生似乎也是这样,每一日每一日的做着工作。把我们的人生再放到本雅明所说的那个历史的洪流中去,一想,大约我们所做的所有就像是西西弗斯一样,周而复始的无用功。


加缪给出的解法,或许也不算是个解法,是去相信一切都是好的。听起来很那啥,但是解释起来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当西西弗斯意识到了他在推着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就成了他的东西,对于他来说,这种意识让他可以将这种周而复始的命运,即使无法改变,都可以让他轻蔑地看着这样的命运。这种意识、这样的轻蔑给了他意义,将原先的周而复始的宏观变成了他手下的石头的微观。就是这样的意识、这样的变化,让他可以快乐和幸福。

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也是一样。虽然大多数人都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无法改变他自身的命运,但是当他有了这样清醒的意识,他就有了思考。如若真的站在了顶峰也知道是站在了顶峰,推的石头也是自己的石头,知道了前路,知道了向前的原因和后果。

正因为这样,这个生命才是我自己的。对错与是非,过去与将来,都是我自己的。


知是非为智。philo-sophia,对智慧的爱与追求。这就是哲学的意义吧。



【第1天】ME(我)


最后一天了啊…难得也能坚持到了21天!其实是有点点感动的!

这个计划的最初的提议是在6月19日,当时的选的哲学家和最后的,大致上还是相同的,去掉了阿奎那、阿多诺、尼采和柏林,然后黑格尔写了三天,加上了摩尔和杜威。发觉果然还是自己不熟的比较难写(笑)


回看这些哲学家,其实想想,就是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来是哲学这个学科,到底在做什么(哲学的定义、哲学的意义、哲学包含的方面),二来是如何更好的生活。这两个问题是哲学上永恒的难题,或许很可能它们就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人终其一生,都要在追寻这两个问题上度过。或许能找到,或许这个追寻就是一个又一个的dialectics,或许就像老维一样,追寻的是一个边界而已。


每一个哲学家都在这两个问题上有一定的回答,我想最后一天我也试着说说看。


哲学这个学科,到底在做什么(哲学的定义、哲学的意义、哲学包含的方面):对我而言,哲学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于思考的追求的精神。这种追求,是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逻辑,是一种对于思考的标准的坚持。就像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一样,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是在推着石头的。就像我和朋友聊到的,就算每个人都是温水煮青蛙的锅里的青蛙,也追求着做一只看清楚一点点锅的青蛙。而我觉得哲学,作为精神和工具的意义,不论是欧陆哲学还是分析哲学,就在于它可以让人更清楚地看清和坚持追求。


如何更好的生活这个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思考。或者说简单一点,用脑。从蒙田笛卡尔到加缪,幸福的来源、更好地生活的方法,其实就是仔细思考,弄清逻辑,再跟着自己的想好的原则走。我一直相信奥姆剃刀原理,简单却不容易,或许就是我的回答吧。


这个21天就这么结束了。不得不说这21天过得很开心。

评论
热度(20)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Bell_叶世知 | Powered by LOFTER